201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试题试卷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答案
来源:时间:2017-01-21 09:50:35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教师资格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1.D【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关于“发现·创新”中指出:“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2.B【解析】A项中的《祝福》、C项中的《葡萄月令》、D项中的《我与地坛》不符合专题要求。3.A【解析】B项,“完成‘写作练习’中的所有题目”说法错误,“写作练习”里面设置不同的写作内容,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没有要全部完成;C项,“利用四周时间集中完成”的要求不合理,没有做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D项,教材是完成教学的基础,故教师教学不能抛开教材而决定教学内容。4.C【解析】题干中“师”字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以……为师”。C项中“水”字同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游泳”。A项中“间”字为名词活用为状语,意为“抄小道,走小路”;B项中“舞”字和“泣”字为名词活用的使动用法,意为“让……起舞”“让……哭泣”;D项中的“目”字和“耳”字为名词作状语,意为“亲眼”“亲耳”。5.C【解析】略。6.B【解析】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读给予鼓励性评价,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信心,属激励功能。7.C【解析】放置各种读物并推荐热点图书让学生读,该教师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8.A【解析】题干案例中的教师在学生提到“蝉”这一意象时,随即引申拓展到骆宾王、柳永等人的相关诗句,使学生对这一意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A项正确。9.D【解析】D项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更切合题干“教师布置预习作业”—句。10.C【解析】教师将选修教材中的选文与单元中其他相关内容进行联系,即为“整合单元内容”,并完成对“春秋笔法”的学习,即为“开展专题式教学”。11.A【解析】课堂上遭遇学生“唱反调”,教师应积极应对,采取措施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回避不当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12.D【解析】在该教学活动中,该教师致力于引导学生探究“丁香”这一意象,并深入结合古代诗词对丁香的刻画促进学生对《雨巷》的理解。13.A【解析】案例中并没有体现对学科领域学习的融合。14.A【解析】A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完全否定第一次教学的教学效果是错误的。15.C【解析】略。二、案例分析题16.【参考答案】上述案例体现的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有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注重其个性化的阅读。如上述案例中对不同颜色灵魂的探讨,就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体验的尊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如上述案例中由对“紫色的灵魂”“泥黑的脸颜”的探究,引申出对诗歌语言魅力的体悟,就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阅读。17.【参考答案】错别字:第⑤段中的“拍按而起”中的“按”改为“案”;第⑥段中的“嗜意”中的“嗜”改为“肆”。病句:“夜自习时问题的讨论震得天花板都乱颤,……”改为:“她们在夜自习时讨论问题的声音震得天花板都乱颤,……”18.【参考答案】本文内容丰富而具体,叙事有条不紊,如住校的过程和作者的心理,生活琐事中作者不恰当的行为,室友的态度变化,小晋对作者的帮助、启发等等。本文用朴素的语句,记叙了真实而又具体的故事,表达了真切的情感,让读者了解了小作者从一开始的不好相处到后与室友们相处得很好这个过程,并为之感动,受到启迪,是篇不错的记叙文。三、教学设计题19.【参考答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古代一些常用的文体,读懂课文,强化文言文阅读、解释、翻译及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掌握本文中出现的一些常用成语。②培养利用文章结构来记背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①用整体意识来统率全文,用整体意识结合重点提示来记背文章。②利用小组合作来归纳文中的重点字词句,通过同伴之间的互相修改来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课文陈情于表,情深理切,感情真挚,表达自然、畅达的特点。②体会文章真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和“孝”的含义。确立依据: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文本内容的特点和高中生语文学习需求,确立了以上三维目标。具体依据如下:①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确立了“了解古代一些常用的文体,读懂课文,强化文言文阅读、解释、翻译及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掌握本文中出现的一些常用成语”等目标。②《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无论是作者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作者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作者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体会作者的真挚感情作为教学目标。③高中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形成有益于人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十分要,因此本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置为“体会文章真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和‘孝’的含义”。20.【参考答案】教学方式:诵读法、组织讨论法、点拨归纳法。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导趣二、初读课文:导疑师:学习课文好的方法,就是朗读,接下来我们分段朗读这篇课文,老师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女生读第三段,齐读后一段。读的时候希望大家不要中断,我们争取接力成功。另外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师生读(播放轻音乐,进入情境)师适当点拨(读错的字、语速及停顿方面),检查预习情况。三、细读文意:导思①师:初读了一遍文章,大家应该对文本有个大概的了解,但我猜想,同学们可能还有些不理解的字、词、句。我们再次读课文,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方式(小声细读、大声快读、浏览读、跳读)阅读文章,如有不懂的字、词、句,请大家圈点勾画出来,一会儿我们共同来解决。生读课文,师巡视。②生提疑,师生析疑。③师生重点探究析疑。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以表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师生总结:“以”有“因为”“凭借”“把”“用”“不能”“因此”六个义项。四、悟读赏析:导议师:读懂了文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挖掘文中的内容,体悟其情感,这就需要我们走进文本,用心悟读,我们来思考四个问题。师问1:李密为什么要向皇上陈情?请用原句回答。师问2:陈的情分几个层次,用精练的语句概括。师问3:这两种情真是两难,李密想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打动皇上,得到皇上的理解呢?这种方式我们今天也在用,就是我们所说的——生齐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师问4:他用什么样的情打动晋武帝?用什么理来让晋武帝明白?学习方式:生分组讨论(四人一组),每组推荐一个代表来发言,每组任选一段悟读。师总结:同学们对每段进行了赏析,进行了展示,很显然地看出李密用了情和理交融的手法打动了晋武帝,历来文艺评论家对此有很高的评价,出示幻灯片。评价一:此文在情在理,委婉动人,情辞恳切,至忠至孝,感人至深。(《古文观止》)评价二:这篇文章情辞恳切,娓娓道来,字字发自肺腑,所以终于打动君心,也赢得了后世人们的赞美。评价三:李密为了达到目的,在孝字上大做文章,同时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陈文良《新古文观止》)五、齐背课文:导练六、感受新情:导创21.【参考答案】《古文观止》对本文的评语,意思是:一件件叙述饱含感情的事实,全都从自然真实处落笔。没有用一个虚假的字来加以修饰。晋武帝看了这份表章,赞赏他的情意真诚,于是赐给李密两名仆人,并且让郡县给他祖母提供生活费用。表达至孝、至诚感情的文字,自然会令人悲伤,令人同情,让人深深感动。《古文观止》的评语,精辟地指出了本文能“悲恻动人”的原因:一是叙事真实,二是感情真挚。只有“真实”,才能令人相信;只有“真挚”,才能令人感动。故设计一则“‘陈’得动人,情之感人”的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设计此活动,意在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陈情于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教学过程:首先帮助学生梳理全文思路,从以下四个方面让学生体会“‘陈’得动人”。(1)展现祖母的慈爱形象;(2)巧妙抒情;(3)对自身的猥贬;(4)生动形象的语言。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除了被这些理性的陈述所感动外,文章中蕴涵的丰富情感也无时不让人落泪。所以设计一个讨论环节,让学生细读课文,然后讨论文中都体现了哪些情?(1)孤苦之情;(2)孝悌之心;(3)两难之情;(4)怜惜之情。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